C065汉中市龙岗学校八(12)班:王郑清
指导老师:田元锋
小楼听雨听新旧,云海乘风乘古韵
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
——题记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时序轮转,丹心永固,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深蕴博远,恰如地下清泉,汩汩涌动,生生不息。我奔跑,找寻那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我舞动,感受那一份独特的民族风情;我翱翔,弘扬那一束璀璨的非遗荣光。
明月坠梧桐,摇曳一树剪影;春光映繁花,弥漫一缕芳香;山水似点墨,宛若丹青未干;水榭傍细柳,画舫推清澜,徜徉于山谷间,甚是缱绻怡然……每当我翻阅那泛黄发皱的纸页,便能窥见这一方文化中的风花雪月。
观千年古风遐缅,奏万古弦弦歌不辍,虽历经金戈铁马、亦经风雨侵蚀,纵面对于般荒凉也不曾止息,当将文化自信立于心。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诗画交融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大如席片的燕山之雪,将文化元素和体育赛事完美结合,一点一滴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和精髓。当春节遇上冬奥,当"中国红“”邂逅"冰雪白",我们在红白交融中看到的是东方文化的神韵,看到的是中国与世界"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看到的是中国在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中始终尊重文化差异,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当下,当立古之"琼楼玉宇",以承千年之化之盛,未可数典忘祖抛却千秋伟业。"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
开创未来,传统文化当与科技齐头并进,当推陈出新与创新结合,更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国朝表演,将陕派说唱、创意水袖、古乐交响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在大唐不夜城上。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不免是运用VR技术,再一次将李白“请入”央视春晚的现场。“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所有观众与李白同行,走入流光溢彩的大唐不夜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荡气回肠的古今对吟,将盛唐长安城中的浪漫具象化,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西安,不仅有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风雅和诗书文脉,更有着活力、创新、包容的无穷魅力。在一声声古诗唱和中,观众与李白结为"知己",融通历史与现实,共赴长安。
五千年的回眸,五千年的等待,五千年的中国,继往开来。文化自信,是中国发展的底气,这股底气来自于历史长流的傲然风骨,来自于中国文化包容多元的海纳百川,也来自于走向世界的坚定步伐。让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继续书写中国梦的壮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