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3南郑区法镇九年制学校七(2)班:赵杨阳
指导老师:侯嘉怡
汉调桄桄,乡音琅琅
在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既是汉江的发源地,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更是我的家乡。
这座城市,与汉江相伴,见证了太多的岁月。自秦汉时开始,这里就是“天下形势之地、山川通达之处”。汉中因其地理优势,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诸多的文化遗产,也随着风沙,掠过张骞手中的旌节,在这座城市中闪闪发光。
后来,慢慢明白,我们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其中,汉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地点,汉中是无可取代的。每每思及于此,我的心中都充满了自豪。
而对汉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汉调桄桄。
第一次看到汉调桄桄,是在村口的舞台上。我驻足,心里满是新奇。台上乐器叮铃当啷的响,演员动作大幅度又夸张。我不懂什么节奏和腔调,更别说体会到台词中的深意,只是觉得这很热闹。台下观众稀稀拉拉,大多是村里的老年人。我扭头看着旁边爷爷奶奶们抿着嘴的笑脸,不停鼓掌的双手,我不禁静下心来细细欣赏。
台上的演员们,或笑或闹,还有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动作表演渐渐吸引了我。透过他们,我好像看到了多少年前,不同的人,也在做着同样的表演,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好看。
这也许就是传承,这么一代代的传下来,一代代也为之喝彩。所以那一天,我拍红了手掌,心里塞满了欢心。
后来,我才了解到,前些年汉调桄桄的观众日渐减少,好多的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表演技艺也差一点失传。仅有南郑的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但依然面临经费困难,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这起源于清朝的汉调桄桄,如风中烛火,即将熄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汉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汉调桄桄消失于历史长河,我不敢想象,那是么多让人惋惜又遗憾的事情。
所幸,汉中市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在政府的全力推广下,在戏剧人的全力挽救下,汉调桄桄拥有了新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去年,学校的艺术节上请来了汉调桄桄的传承人,为我们展示了《断桥》这出戏。我在台下看着,心情难以言喻,欣喜、情不自禁,就像第一次看到汉调桄桄的时候。看着周围同学亮晶晶的眼睛,听着他们的欢呼声,心中有种莫名感动。终于有更年轻的力量注入了欣赏戏剧的群体,汉调桄桄的明天,一定会更灿烂!
汉调桄桄进校园,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文明的涌动。它以美育人,以戏传情,让一代又一代的我们,感受戏曲的魅力,以小见大,体会汉文化的体博大精深。汉调桄桄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了新趣味,我们的热情也为它注入了新活力。
那一声声融进我的魂灵的汉调桄桄,哪怕相隔万水千山,只要轻轻响起,就一定能敲开我思乡的心门,和对汉文化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