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星期三 🌤

第八届创文杯作文大赛微投票(初中组)
参与选手:228 累计投票:8.037万 访问次数:20.285万
  投票时间:2024-11-29~2024-12-01
  剩余时间:
  投票规则:
入围稿件:
生生不息,亘古长青
姓名:王 睿     学校班级:宁强县高寨子初级中学九(5)班    指导老师: 胡利娟    票数:295票

C104宁强县高寨子初级中学九(5)班:王 

指导老师:胡利娟


生生不息,亘古长青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题记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自此,汉文化一词在这一刻变得具象化了。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是历史的脉络,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若每一种文化都是那夜空中闪耀的星星,那汉文化便是其中最灿烂的一颗。而汉文化的起源地,便是汉中。

汉中,是褒姒故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曾因她而上演,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密如繁星的名胜古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的是汉中市博物馆的石门栈道。当我站在这里时,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很久以前那些关于它的故事:韩信当年明修的便是这条褒斜道,自己却悄声暗渡陈仓。我望着眼前这条留存千年的古道,心中不禁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曾经,这里上演的是孙子兵法;可如今,这里是来来往往的密密行人。他们走在这曾经的军事重地上,回忆着那段很久之前天下皆知的历史,欣赏着古人留下的文化遗迹。走在褒斜道上,你会发现,来往穿梭之间的不仅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国人,还有大部分外国人。我心中为之一叹:“汉文化原来已经打开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在这里,我看到了汉人开凿出来的世界上第1条人工隧道——石门。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条件艰辛的时代,没有这些现代的电子工具,人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将文字凿刻于山崖之间,留下来的摩崖石刻,便成了石门十三品。在人们一年年的保护开发之下,它至今完好无损。那些曾经的文化故事,透过这些刻下的文字,告诉世界上的每一人。

习近平总书记到汉中考察时曾说:“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如今汉中市博物馆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越来越多的人前去游玩参观。在这里有明修栈道的故事,也有曹操唯一留下的真迹“衮雪”二字。有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只为感受那浓浓的汉文化的气息和韵味。汉文化从起源地汉中先走向了全中国,后来又在各种政策的实施推广下,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全世界。中华上下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从未间断过。汉文化中的汉字从最早的甲骨文演变成现在的楷体,中间历经多个王朝,它所展示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刻。就拿石门十三品来说,上面刻下的文字,何尝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记住它,保护它,并希望它有一天能经过我们的手,从而传承下来。我相信之前的先辈们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中国文化(汉文化)才会如一条大河般源远流长,滔滔不绝,永不干涸。

去年,汉中市也举办了首届诗词大会,这也正让诗词文化被更多人所周知。这也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出的战略部署,而这个活动的举行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更应示活动的主旨:“承中华文脉,颂汉风古韵”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汉文化中的诗词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呢?

正如汉朝时期张骞出塞的故事,如此才有了后来的一带一路,有了如今各个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往来,也正因为这一点,汉文化、中国文化,才得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就像汉服,它如今流行在人群之中,更多人了解了汉服文化,这也是一种传承;更有不少外国人学习汉语,进行考试。汉文化便如此一滴一点的传承下来了。

不仅有这些,道教文化的遗迹在汉中也有很多。像张良庙、天台山……这些如今都是旅游圣地。还有民俗文化:剪纸、羌绣、傩文化、杖头木偶……这些手艺如今在民间还能找到传承之人。像非遗文化,更有许多博主自发去学习并传承下来,事后又发布在网上,这也让更多的人熟知了这些文化。

如今汉中创建日益推进,虽然一座座高楼大厦已鳞次栉比,但这些曾经的文化遗迹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我坚信,在汉中创建的一步步完善、加深之下,汉文化会传播的更远,会走得更远,也会有人不停的将它传承下去。

我也相信,汉文化,它将会如长江黄河般生生不息,也会如松柏翠竹般亘古长青。

“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汉文化将会是夜空中那颗最闪耀的星星。

  投票

翼传媒网
TEL:0916-8818872
邮箱:yuanliuw@qq.com641362069@qq.com
客服QQ号1:2733041880
客服QQ号2:2256025272
版权所有: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2024049648号-1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天汉大道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