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5洋县城南九年制学校九(6)班:司佳凡
指导老师:刘 莉
汉彩之耀,穿越古今
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恰似有源之水,绵绵不绝地润泽着中华大地。——题记
吾乃红陶虎纹镇墓兽,诞生于东汉,至今已近两千岁矣。这漫长的两千年里,多数时光皆在漆黑如墨的地下悄然流逝。直至1972年,方从勉县杨寨村被人们发掘而出,重见天日。
彼时,眼前之景与当初的东汉已然大相径庭:那四处奔跑的“四轮怪”究竟是何物?那如通天塔般高耸的屋子是如何建成?用的可是木头?更有那让吾费解至极的……人们所穿衣物之布料竟如此之少。同行之绿釉鸭亦是满脸困惑。在前往“新家”博物馆的途中,吾等见了武侯祠,听一同出土的龟雀铜灯座言,那乃蜀汉诸葛亮之墓祠……见其完好无损,吾等心始得安。
五十余载匆匆而过,然于穿越漫漫两千年的吾而言,此不过须臾。如今,吾与伙伴们备受呵护,每日来博物馆参观之人络绎不绝,吾亦能从中探得诸多消息。闻之当下乃大好和平之年代,再无东汉那般纷飞战火,吾等这些老古董何其幸也……
虽曾深埋地下,然作为镇墓兽,吾腹内亦有不少墨水。深知当下吾等面临严峻挑战——于这变幻莫测之时代,国人当如何守护传统文化之根?
若吾未记错,《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许文化之彩亦当如此,与时俱进,自强不止。
就以汉文化为例,当今社会,众多年轻人愈发喜爱传统汉元素,来博物馆参观吾等之人,其中很大一部分皆身着汉服;甚至有少许年轻人,已开始在国外弘扬中国之汉文化。他们将民族荣耀着于身上,言汉语,写汉字,自豪宣称自己乃中国人,此亦使汉元素流向世界。
除却汉服,诗词歌赋亦如一脉清泉,滋养着吾等心灵。《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热播,为整日奔波于生计劳作之人那平淡无色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此皆为中国人刻于骨子里的浪漫与慰藉。然即便这如涓涓细流般的润泽,却令某些人疑心倍增,认为所谓“文化潮”不过是资本为增流量、博眼球之手段罢了,更有甚者,心怀不轨地去相关网站抹黑节目官方。他们或疑或讽,然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诗词正以这般形式悄然重回人们生活,让诗意在热议中得以传承。吾虽为年事已高之文物,却也听闻鲁迅先生之言:“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
此时代进步之速愈发惊人!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亦使一些年轻人崇洋媚外,他们追捧一切皆“美式”,言“韩流就是Top1”。此乃吾从辛勤工作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处听闻,当时他们感慨年轻人们思想太过潮流,所聊话题难以理解。岂止是难懂啊!吾不禁痛心疾首。若将国家交于这般接班人,那绵延五千年之中华文化将何去何从?
故而,吾极欲告知他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诚然无错,但吾等更应坚信,中华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李清照所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便是对此最佳诠释。吾等如今所居之博物馆,宽敞明亮,干燥阴凉,尚有玻璃罩为吾等防尘抗氧化,防止人为破坏;反观英国最负盛名之大英博物馆,吾等流亡在外的朋友们在那里得不到丝毫可靠保护。此更让吾等确信:中国乃有温度、有韵味之大国。汉文化,包括所有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吾等曾经蒙尘之记忆,亦令外国人陶醉于中国传统元素之美好,渐而,越来越多人渴望了解这盘踞东方之泱泱大国。吾那些埋葬于东汉的友人们若见此景,想必亦会感慨万千吧。
汉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脉,在神州大地之上,世世代代奔腾不息,其与母亲一般,烛照中华大地,辉映神州未来。于此,请铭记吾这红陶虎纹镇墓兽之忠告:吾辈青年当不负盛世,心向苍穹,竭力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汉彩之耀越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