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6汉中市第四中学八(2)班:朱美洁
指导老师:马鹏霞
延续的文明——汉文化之光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它经过时代多次更替,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也是延续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他便是中华文明。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30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5000年的国家史。”中国古老的文化为世界所推崇。
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一个有独特文化的民族才是有灵魂的民族。
地理位置
汉中作为汉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汉中位于汉中盆地内,整个由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贯穿,北南分别为秦岭,巴山,因而有“秦巴环抱,汉水萦绕”一说。由于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山脉旁,汉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在冬天,暴风雪席卷了整个三秦大地的陕北关中一带,然而,由于有秦岭这个天然的屏障,尽管只有一山之隔,但位于陕南的汉中,依然只是温度降了两三度,没有受到一点影响。也正是因为这种温和的环境,冬天,汉中来了一大群从西伯利亚来的客人——红嘴鸥。今年夏天,四川,重庆一带城市迎来红色高温预警,特别是重庆,几乎每天的温度都在40多度,重庆气象局进行了好几次人工降雨,然而都失败了。而重庆的农作物已经撑不住几乎全部旱死。这股热流向北边的汉中袭来时,巴山又帮了很大的忙,将其阻挡在外,使汉中的温度一直维持在34度左右,并不凉快,但与重庆相比,却又好的多。
历史上的汉中
汉中历史悠久,在古代,他临近长安城,虽远不及长安,开封,洛阳等地繁华,但他也不为蛮荒之地,交通闭塞,甚至他气候适宜,是风水宝地。汉中的历史也并不只是寥寥几笔,现代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其原型便是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的人,便是汉中人张骞。张骞是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100多人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引进了汗血宝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在汉中市城南,有一个拜将台遗址。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在汉王时拜韩信为大将的地方,韩信早年受过胯下之辱,不得推崇为吏,后跟随项羽做了一个小官,多次给项羽提计策,但项羽不听他的意见,韩信再次逃亡,去到刘邦身旁,刘邦的丞相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但也未得重用。韩信再次逃亡,却被萧何连夜追回。经过一番说服后,刘邦才有了重用韩信的意思,便有了这座拜将台。
在汉中市洋县龙亭镇,有一个蔡侯墓。为了纪念蔡伦所建,汉中是蔡伦的封地,蔡伦称龙亭侯,蔡伦为东汉宦官,最大的贡献便是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尊崇,被纸工们奉为造纸鼻祖,“纸神”。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特别展示了蔡伦的造纸术。
今天的汉中
现如今,汉中似乎“没落”了,汉江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汉中没有过多的工厂,没有交通拥堵,空气清新,入目便是一片绿色,汉中的自然环境保护也做的很好,不然也不会成为红嘴鸥南迁路上的栖息地,朱鹮曾一度被各专家学者认为已经灭绝,但几十年前,却在汉中一个县城的山区发现了七只。秦岭四宝,汉中都有,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朱鹮。每年三月份左右,朱鹮在乡下的数量比野鸭白鹭都多,甚至在市区,有时还会看到它的倩影。
汉文化是不断发展形成的,而如今汉中的汉文化便体现在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对淡水资源的贡献中。在汉中,汉文化永远不会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