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9日星期三 🌤

第八届创文杯作文大赛微投票(初中组)
参与选手:228 累计投票:8.037万 访问次数:20.279万
  投票时间:2024-11-29~2024-12-01
  剩余时间:
  投票规则:
入围稿件:
羌韵悠悠
姓名:梁炜杰     学校班级:宁强县北城实验学校七(2)班    指导老师: 肖 婷    票数:34票

C189宁强县北城实验学校七(2)班:梁炜杰

指导老师:肖 


羌韵悠悠


宁强,故曰宁羌,位于陕西省南隅,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盖辑宁羌氐之义,欲羌之永宁耳。洪武三十年,羌民田九成据马面山起事,迁宁羌卫于此。清代费卫存州,辛亥革命期间降州为县,民国三十一年,也就是1942年改为宁强,意为安宁强固。

宁强县是羌族故地,据宁强县志记载,羌民族在本县活动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历经沧桑。在这里,羌汉长期杂居,文化交融,同中有异,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和神秘多彩的羌氐文化,积淀为丰厚而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勤劳勇敢的羌家儿女在这块厚重而神秘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从老辈人口中流传下来的故事更是充满了神秘色彩。据传,没有现代文明加持的羌家儿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这种食物的制作虽简单,但不乏独特。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

羌民的食物种类甚多,单就玉米而言,它就可以做成几十种食物。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欢用玉米粉加豆花浆水发酵,蒸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用面片加肉片蔬菜煮熟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若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这些都是羌民常吃的主食。

要说宁强的历史文化,那就不得不提宁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说的就是羌族刺绣了,羌族刺绣风格种类繁多,图案色彩艳丽醒目,形象活现逼真。“挑花刺绣”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且多用丝棉线,朴素大方,清爽明快。也有用彩色线挑花的,这种羌族纹饰不但生动,而且寓意深刻。

羌族文化中,傩文化自然也少不了的,傩文化是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遗存,有极浓厚的迷信色彩。它是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不过它派生出的傩舞、摊技、摊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自然不乏崇高的地位,被誉为“艺术之源”。

最值得一提的是博大精深的宁强茶文化。历史悠久的罐罐茶是羌人先辈们留下的独特饮茶方式。自古都有“盐茶关津”一说,这种茶,只是当时贵族们的奢侈品,老百姓是喝不起的,可蒙古的铁骑踏破了西夏贵族的生活,许多遗族躲在他们看不起的平民中向南迁,罐罐茶也落户宁强。寻常百姓家家都吃上了茶,数百年来,逐渐成了习惯,“烟饱茶足上山看牛”成了宁强口头禅,到山上做客,第一招待就是吃烟喝茶,仿佛只要不这么做,不足以显示主人的诚心、热情。

如今的宁强虽没有青砖瓦木阁楼,但是现代高楼逸散出自然清新的气息,让宁强紧随时代的步伐,越来越辉煌,看那万千峰峦起伏绵延不绝,古镇隐没期间,没有哒哒的马蹄,没有喧嚣的飞扬,岁月的风刮过青石板,刻下一串串不灭的脚印,诉说着鸡鸣三省的动人传说。

汤汤汉水,飘飘玉带,悠悠羌韵,淙淙流淌出一曲厚重而响亮的羌家儿女赞歌。

  投票

翼传媒网
TEL:0916-8818872
邮箱:yuanliuw@qq.com641362069@qq.com
客服QQ号1:2733041880
客服QQ号2:2256025272
版权所有:汉中翼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2024049648号-1
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天汉大道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