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91西乡县第五中学九(2)班:沈一凡
指导老师:周 晶
山水韵律唯古今汉中
生在一方小城,四面青山隐匿,仿佛自盘古开天劈地,这里就和自然合一,千秋不变。时间给它文化的赠礼,又偏心地留住它的依山傍水、烟波浩渺,留住它平稳的节奏,叫飞鸟白鹭栖息,留住它的摇篮,让我沉醉在它的温柔乡中。
茶乡赠礼—太白洞
谈起我的老家,是小渔村,是一天一趟的高速,是贫窘的处境,是泥泞的走不完的山路;但它也是求知的目光,是不断翻新的房屋,是傍晚的闲聊,是清香十里的龙井,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太白洞。
据说很久以前,龙王的儿子黑蛇在此作乱,毅然一方的霸主,无恶不作,山下的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天太白金星路过这里,警告黑蛇不可再作恶,谁只黑蛇表面答应,待太白金星离开后又开始作威作福。几年后太白金星匆忙路过这里办事,看到黑蛇又在欺压百姓,当时就打得黑蛇躲进洞里,太白金星怕黑蛇趁他不在继续作乱,于是在洞穴门口立了自己的雕像。黑蛇一出洞口就被吓破了胆,顺着水流逃之夭夭。之后百姓们过上了平安顺遂的生活,后为感谢太白金星,特意修庙供奉。
太白洞是真正依山而建的,木桥摇摇晃晃的垂在一边,古人利用地势一点点呈现太白洞的壮观,这与红楼梦十七回里的“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面前。”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景色借山隔开,心理上有层次感,视觉上缓冲视线,景色渐进,真是如画般展开。
顺着水流来到中心,上千年的金丝楠木,十多米高的炉台,四十多米的石像半隐在黑暗中,神圣而慈怀。因为人少,所以自然的气息没有被人烟覆盖,混合着香火的气息,才惊觉:这才是古人所见到的庙。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这是汉中古代的文化之光。
牧马河边—金牛镇水
时代在高速发展,环境变化多端,十几年前的西乡甚至是大雪纷飞,不用提几百年前,所以金牛镇水不能对比现在的牧马河,而是曾经的汉江分流,孕育了一方水土的长河。像这种规模不小的分流,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发大水。那古人不懂科学,受思想的限制,只认为是惹龙王不高兴了,盲目拜天。
西乡的金牛却不同,它是镇水,不是向天请愿,它的中心是抗击洪水,守护家乡,以至于现在,这条路命名为金牛路,旁边的小学被叫做金牛小学。既是我们向前人学习的决心,更是对他们精神的尊重。
现在的金牛镇水被重新修建,鲜花朵朵,神秘的红头巾披在铁牛头上,烟火缈缈,静静流淌在高堂上,无不彰显着肃穆大气。
与先辈精神融为一体,牢记初心,这是汉中融合文化之光。
南水北调—汉江
汉江,汉中以它来命名,汉中文化由它孕育。它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提到汉江,就想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开始的,主要向北京输送水源,缓解黄淮海流域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作为供给点,大型污染的工厂必然是要撤走的,保护了汉中的环境,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但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我们留有一片片油亮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田,留有汉中独一无二的自然文化。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这是杜牧的汉江,说汉江碧绿得仿佛能浸染衣衫,写南去北来的奔波,最后重回故乡的感怀。但不得不提的是,汉中确实是实打实的养老圣地,这里节奏不显西安的局促,透出淡淡的悠闲。
与汉江融为一体,保留本色,这是汉中工程文化之光。
汉中,也许陕南的你在别人眼中特色不似陕北强烈,不似四川活跃,但我偏爱你包容的气质,需细细品味便知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