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94西乡县第五中学九(14)班:蒙思颖
指导老师:王 丽
寻根汉文化,点燃吾辈志
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
——题记
这里,北依秦岭,南凭巴山,钟灵毓秀,号称西北小江南;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括者张骞的故里,是东汉名臣李固的家乡,是造纸术改良者蔡伦的封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北伐基地……
这里,就是汉中。她因汉水而得名,被誉为“天汉”。集数千年之文脉,是名副其实的“汉家发祥地”。
回望·求索
却顾所来径,汉水悠且长。江流浩渺,从汉中这片土地流淌,而悠远深厚的汉文化也从这里开始。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代替的宝贵资源。
千年前,汉高祖曾在这里封王,为建立繁荣的大汉朝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千年前,“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曾在这里生长,丝绸之路因他而流通;千年前,一代名相诸葛亮曾在这里屯兵,留下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句。
褒斜栈道见证了楚汉相争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古汉台奠定了汉室四百多年的辉煌基业,拜将坛则默默向人们讲述昔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恢弘场面……行走在汉中,犹如在史书中穿行,不得不感叹:悠悠汉水滋养了汉中这片沃土了。
传承·铭记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纵览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之所以绵延不绝,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辈辈守护,今日之校园景象让人欣喜发现传统文化被新一代青少年所珍视、热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听,校园中书声朗朗,那是学生们在高声诵读经典;“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随着一声断喝,扮演唐雎的学生快步向前,持刀逼向“秦王”,满场寂然,这是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学生进行的课本剧表演;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成立了众多的社团,而最受学生喜爱、很快社团人数的当属“古风今韵汉服文化社”,成员们在这里了解汉服的历史和发展,了解历史变迁对服饰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文化自信不再是一句口号。
发展·创新
文脉悠远,弦歌不辍。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汉中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断创新的文化创意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她:五月,汉中月季花的盛开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前来参观,天汉大道两侧文化广场悬挂着无数写花的古诗词,与赏花活动相得益彰;汉江天汉大桥水域举办的“心随翻动,相约汉中”帆船展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以奋勇拼搏之姿彰显汉风底蕴;宁强县丝线交错间,小到车挂香囊、耳环饰品,大到中式刺绣礼服,羌秀作品已经适应各类市场需求,将汉中文化与羌族技艺相结合制成艺术品,古老的羌族技艺不断焕发出新活力;而兴汉胜境景区的《汉颂》,借助现代舞台科技,让观众360度沉浸式观演体验,在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中重回大汉,产生文化自豪与文化认同……汉中,在创新中发展、历久而弥新,永远散发着无尽魅力,不断带给人惊喜,让人沉溺其中、迷醉不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想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是民族的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自觉担当起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落实在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行动中,让家乡更美好、让祖国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