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24汉中市汉台中学高二(20)班:高晨阳
指导老师:张晓萌
品悠久文化,传汉祚薪火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决定民族未来发展的基石。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汉”文化无疑是文化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而“汉”文化的发祥地,便是我的家乡。“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的汉中。汉中无疑是汉文化的“源头活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汉家文化。文化的传播在文明的赓续传承中,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华儿女,了解汉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继而传承,发扬汉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义不容辞的义务。
文字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文明传承的过程中,无疑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其或铭刻于金石,或书写于绢帛,或留迹于纸张。随着时代车轮向前滚动,其载体不断变化,文字形态也发生着改变。而汉代所盛行的真正的“汉”字,便是汉隶了。
作为中华文明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汉隶法度严谨,其讲究“蚕头燕尾”“结体扁平”“质朴自然”等特点。而说起其中极富盛名,享誉国内外的代表性文物,则非汉中石门水库发掘出的“石门十三品”莫属了。石门十三品与其他摩崖石刻现均收藏于汉中市博物馆,其中石门十三品因势而造,不得不让人感慨工匠的精湛技艺,其他摩崖石刻如“石虎”,在保留汉隶特点的同时,亦具有象形的特点,意趣天成。汉隶厚重而不失活泼,法度森严而又古拙质朴。看着一块块充满古朴气息的石壁,感受那刻石上字里行间蕴含的厚重力量感,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感受到了汉人雄健向上的进取精神,听到了汉武帝北击匈奴时的自信宣告:“寇可往,我亦可往。”无需多言,这便是民族自信。
不论文字的载体如何变换,文化与知识始终传承不绝,先民的智慧化作明灯,照亮前路,指引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上下求索。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大一统王朝,不仅武德充沛,在文化上也同样独领风骚。武功上,汉武帝远征漠北,打通河西走廊,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无一不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强大。在文学领域,汉人亦是不遑多让。赋,这种先秦时已存在的古老文体,在汉朝首次被继承并发扬光大,是文学史上的重大突破。汉赋,又称辞赋,讲究用华丽的修辞营造辉煌的气势。汉代著名赋文《上林赋》《子虚赋》正是其中典范。行文特点无不透露着汉民族满溢的文化自信。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孔颖达有言:“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汉服作为汉族传统服饰,在汉代正式确立体制。汉服讲究“宽袍大袖,褒衣博带”,通俗来讲,便是“宽大”,这无疑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其讲究“对称之美”,暗合“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人“中正平和”的处世哲学。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受南北文化交相影响,并呈现出融合趋势。作为汉家发祥地,汉中的地域特点无疑对汉服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到了两千年后的如今,虽然朝代更替不断,汉朝早已归于历史长河中。但汉水长流,汉祚仍在,而指引人们蓬勃向上,奋发向前的汉文化精神,必将融铸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血,代代薪火相传。作为一名汉中人,我们应热爱自己的家乡,树立文化自信,为汉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