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59勉县武侯中学高二(云)班:秦罗祎
指导老师:陈 妍
涌动的文明——汉文化之光
“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神州大地上,五千年文明接续不断;华夏沃土里,中华文化赓续千载。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种光芒经历了时间的洗涤,从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中,直冲云霄,滋养泱泱华夏,映照九州大地。这光芒,便是汉文化之光。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汉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00多万年前,龙岗寺遗址就有人类活动,让我们得以见证又一个中国古代文明。西汉时期,身为汉中人的张骞为故里带来了通向神秘遥远的西方的古驿道——丝绸之路,从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那时,汉王刘邦在汉中登坛拜将,统一天下;韩信在这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此,便有了古汉台、拜将坛、古栈道,“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三国时期,汉室衰微,战火纷飞,蜀相诸葛亮在这里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安息于定军山下,从此便有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南宋时期,吴氏兄弟于秦岭一线抗击金兵,于汉中境内殊死血战,使金兵损兵折将,未踏入秦岭一步,为南宋立下赫赫战功。抗战时期,汉中秦巴横围,四塞险要,首次由国家投资修筑的第一条穿越秦岭的现代公路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中,见证了中华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亘古绵延的精神,更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千秋伟业。
浩浩九州,星河璀璨。汉中,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皇皇《诗经》到石门十三品,从岑参、杜牧到陆游、文同、辛弃疾、杨慎、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这些先贤都曾走进汉中,留下大量诗文,使汉中声名远扬,也留下美丽动人的故事。汉中,也是富于革命传统的土地,是川陕红色根据地组成部分,超过万名汉中儿女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为革命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故宫的七千箱文物曾辗转运往汉中文庙大成殿。平津沦陷后,一批高校,组成西北联合大学,使汉中成为一处与昆明、重庆齐名的抗战三大文化区之一。在抗日战争中高举“兴学强国”的旗帜,抗战八年,“七星灯火”,留下了数不尽的故事,闪耀着“艰苦卓绝、艰难奋斗”的精神之光。汉中,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千里江山,风景如画”,是革命时期的万众一心,筚路蓝缕,更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当今时代,科技创新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习总书记来访汉中时言:“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在汉中市博物馆里,有最新的沉浸式观展技术,有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有裸眼3D视频,有“数字导览”……这些无不印证数字科技与文化结合,使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除此,汉中非遗藤编与电商结合,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创新发展,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之花。在汉中,汉文化与数字科技撞了个满怀,从此,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汉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无与伦比的新的活力。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理应接过前人的火炬,让汉文化在传承中绽放新的光芒,让汉文化之光熠熠生辉,闪耀盛世,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