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68城固县第一中学高一(24)班:李 琪
涌动的文明——汉文化之光
纵观天下,横贯古今,凡言中华,皆泱泱大国,文明之邦也;凡许自我者,皆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也。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条长河,流淌着千年的历史,沉淀着丰富的智慧。在秦岭的怀抱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汉中,这座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繁华近处,是一泓源头之水。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战国时期,楚国在汉江中游设立汉中郡,汉中因汉水而得名,它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12年。
说到“汉”,就有许多与“汉”字有关的称谓了,例如:汉字,汉语,汉文化等。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甲骨文为起点,穿越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依旧在今日熠熠生辉。草书飘逸、行书流畅、正楷端庄,一撇一捺间,是书不尽的民族风骨,道不尽的华夏诗篇。人可“何”,木子“李”,三横一竖念做“王”;耳东“陈”,古月“胡”,草头成了“黄”;木土“杜”,口天“吴”,木易便是“杨”;文刀“刘”,双木“林”,复姓有“欧阳”……汉字是中华民族最骄傲的样子,也代表着中国人最重要的的面子,它是穿越千年文明的里子,处处彰显历史的影子,磨着我们知书达理的性子做一个最虔诚的学子。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种子,一字一音,东方神韵,要让世界听见中国神韵。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亡,强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同为四大古文明,埃及文化早已在尼罗河水的泛滥和英国的殖民中泡得失去颜色;绚烂的古巴比伦文化在风沙的肆虐中成了废墟;而强大的玛雅文化,如今人们只有在亚巴逊原始从林的遗址里想象它曾经的辉煌。唯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为世人所尊崇。诗意中国,源远流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子美在巍峨东岳上的不胜感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太白在云雾弥漫中的叹为观止。祖国的风光如画,不由得为我们现在平淡无奇的生活添了一份向往,总会有一天我要一览湖光山色,在名山大川之间流连,吟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唐诗宋词,是中国人的终极浪漫,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认同。在诗词中我们看到了花团锦簇、灯火璀璨的盛世大唐,也看到了积极进取、繁荣昌盛的当代中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华夏大地,美哉壮哉!我的家乡汉中有着独特的气候环境,有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等“汉中三堰”。山河堰是汉中地区最早有史可查的水利工程,在发展汉中农业生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军食、民用,与军事上的胜败,安危不无关系,因而被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苍茫的天空里白云铺天盖地,白云下面有苍翠的青山,而依傍着这青山绿树的就是水波奔流不息、工程蔚为壮观的五门堰!它水面宽广,几乎是一眼望不到头。上游来的河水在堤坝的拦截之下,心胸变得异常宽广,顺着一个不算陡峭也不算平缓的斜坡奔流而下,在斜坡的最低点咆哮着扑下去,形成一面像列车一样绵长的瀑布群。这瀑布群落差虽然不大,顶多不过三米,但是水花四溅,如同暴雨连珠,白色的烟雾四起,除了壮观,我一时半会儿想不出别的什么词语来形容它的美。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有诗句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此情此景,虽然远远比不上“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不上壶口瀑布的奔腾咆哮、惊涛拍岸,但是也让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值得我回味一辈子了。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相传为汉代萧何、曹参所修。自古汉中多渠堰,“汉中三堰”自创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
绣娘陈英华用炉火纯青的传统技艺和自己独创的针法,用一根绣针记录下了熠熠闪烁的星空,于默默无闻处,曾赫赫有名功,叶嘉莹教授身担文化传承的使命,用新的视角解读古诗词,为莘莘学子架起与古人对话的桥梁。只有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筑时代精神,才能重新唤起文化的生气。文化传承是精神火炬的接力,是上一代满含期许的交付,是后人怀揣崇敬的接受。我们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去芜存菁,保存千载积蓄的文明宝藏;创新发展,赋予文化传统以新鲜内涵。唯有合理取舍、加以创造,才能使古老文明跟上时代的脚步,使传统文化闪烁别样的华彩和璀璨夺目的光芒!